河南商丘:40.5万人稳定脱贫
- 更换背景颜色:
-
-
-
-
-
-
-
春天的豫东大地,生机盎然。3月25日,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孙六镇伏土山村的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、熙熙攘攘。“百姓大舞台”上悬挂的“扶志扶智大讲堂”横幅格外醒目,三五成群的村民坐在小板凳上欣赏着融入扶贫政策、移风易俗内容的文艺会演,掌声频频响起。
地处豫东平原腹地的河南省商丘市,是农业大市、人口大市。近年来,商丘市以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,坚持扶贫扶志两手抓、物质精神双脱贫,已完成40.5万人的稳定脱贫任务,491个贫困村出列,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%降为2017年底的3.73%。去年圆满完成9.3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年目标任务,105个贫困村出列。
文化扶贫“富脑袋”
“扶贫先扶志,扶贫必扶智”,真正的脱贫离不开精神力量和文化底蕴的支撑。近两年,商丘市充分发挥“文化扶贫”在落实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中的特殊作用,滋润民风,开启民智,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。
2017年,商丘市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努力构筑“精神高地”,在贫困村新建文化广场278个、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70余个,广播电视“村村通”、农家书屋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惠民项目顺利实施,842个贫困自然村宽带网络全覆盖。
2018农历春节前夕,“乡村春晚”在商丘各个县区遍地开花,自编自演的歌舞、快板、小品等文艺节目,让乡亲们既享受了丰盛的文化大餐,又了解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,大大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干劲。
“推动移风易俗,树立文明乡风”活动,是商丘市以“精神扶贫”助推“精准扶贫”的又一利器。
在豫东农村,“彩礼”一度是广大农民的“痛点”。近两年,商丘市把移风易俗作为减轻贫困群众负担的切入点,在全市广大农村推动建立“一约四会”(村规民约、红白理事会、村民议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禁毒禁赌会),推进喜事新办、丧事简办,破除陈规陋习。春节前夕,“零彩礼”大型集体婚礼在柘城县、宁陵县先后举行,参加集体婚礼的新人们积极响应移风易俗政策,践行“不要车不要房,自己家业自己创”的婚嫁新风,在当地传为佳话。
与此同时,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在持续深化,“十星级文明户”“好婆婆好媳妇”等创评活动深入开展,“道德讲堂”等阵地建设不断推进。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豫东大地,崇德向善的乡风民风渐成新风尚。
商丘市委书记王战营说:“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,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,是深化‘美丽乡村’建设的有效途径,也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。”
经济扶贫“富口袋”
睢阳区临河店乡王唐蒋村生产童车的精准扶贫车间门口,一辆货车正在装货,车间里有人在焊接、有人在组装、有人在装箱……一幅忙碌的生产景象。
“扶贫车间建在俺村里,不出家门就能干活儿挣钱,打工、顾家两不误,别提多好了!”43岁的该村贫困户任秀丽乐呵呵地说,“我手快,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,离小康的日子越来越近了。”
任秀丽的脱贫之路,是近年来商丘市成功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。商丘市在脱贫攻坚进程中,找准问题开“药方”,选准路径拔穷根,逐步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的路子。
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,商丘市以此为主线,全力推进,去年全市共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2家、农民合作社8868家、家庭农场2330家、种粮大户1812家,建成扶贫车间1034个和村级光伏电站733个,为广大贫困户建立了稳定的增收渠道。
在就业扶贫方面,2017年,全市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培训2.5万人,实现转移就业3.26万人,开发贫困劳动力公益性岗位数1824个。健康扶贫则全面实施“预防、服务、减支、保障”四位一体健康扶贫方略,为36.42万贫困人口建立健康档案,对2.2万患大病、4.76万患慢性病的贫困人口进行了救治。
金融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。商丘市全面建立金融扶贫“四大体系”,深入推进“政银保”“政融保”“三帮一扶”等金融扶贫新模式,破解贫困群众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。2017年,全市小额信贷累计发放贷款49亿元,贫困户获贷率53.93%。
宁陵县黄岗镇申屯村贫困户李海朋就是金融扶贫的受益者之一。他懂养殖技术,但一直苦于没有资金。2017年8月,通过“政府+银行+合作社+龙头企业+贫困户”金融扶贫模式,不到一周就拿到5万元贷款。年底,他养殖的2000多只鸭子全部出栏。
在改变贫困村、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上,商丘同样不遗余力。2017年以来,全市实施贫困村“九大工程”、贫困户“六改工程”,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,贫困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大幅提升。
时不我待,只争朝夕。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,商丘啃下了一块块“硬骨头”。在多层次保障体系的强力支撑下,商丘正阔步走在奔向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的大道上。(记者 丁艳 通讯员 邵群峰)